篇一:《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任凭岁月磨灭,依然鲜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和谐相处。
反观现实,我们已经背弃了大自然,只知道向自然无限索取。人类有了科学的武装,那些各种动物,甚至深海里自由觅食的海洋生物,都变成了人类的食物、器物。
纪录片《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披露湖南江西部分地区大规模捕杀候鸟行为,使得“千年鸟道”成了候鸟葬身之地。“这本是一条穿越饥寒,寻找温暖的路,现在却成为无数鸟类的不归路”,“因为在这里等着它们的有火枪、鸟铳、竹竿、大网,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
当地百姓鸟类保护意识极度匮乏,抵挡不了舌尖上的诱惑。
半路截杀候鸟,会破坏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生态失衡,将会使得候鸟栖息地多年后无鸟可栖;而且鸟类对农林牧业有积极作用,候鸟种群被过度捕杀会引发蝗灾、农药泛滥等次生灾害。候鸟并不只是中国的,需要国际共同保护,中国需要承担重要使命。故而,必须遏制“千年鸟道”上的捕杀行为。
没有风景,只有商业。
一位美国朋友慕名来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一的泰山。川流不息的索道缆车,店铺林立的山顶闹市,使他根本不觉得泰山雄伟壮观。他遗憾地说:“泰山没有风景,只有商业。”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部门曾三次向国务院打报告,要求在泰山上修建公路。结果,周总理三次都不同意。他指示: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要登山,不能修公路。后来,他又强调:泰山是游览胜地,不能修公路,登泰山就要登,不能不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周总理有如此远见卓识,不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然而,今天的泰山,岂止是修建了一条公路。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真的把泰山变成了“经济山”,不仅有宾馆、饭店,还有娱乐城、电影院,非遗产的商业建筑远远超过遗产建筑。如今,空中索道来来往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自然景观面目全非,泰山如同戴上了沉重的镣铐。
政府大力发展经济这是好事,但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面对全球变暖、臭氧层扩大、流行病肆虐、环境污染„„人类科学能怎样呢?人类离开了大自然呵护,离开了阳光、空气、水、食物、热量等这些必要的元素,将寸步难行。我们唯有尊重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绵延不息。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之自然》高考作文素材之自然【关键词】灵魂的栖息地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老子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4.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5.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6.大自然斯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日前,一位美国朋友慕名来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川流不息的索道缆车,店铺林立的岱顶闹市,使他根本不觉东岳之雄伟壮观。他遗憾地说:“泰山没有风景,只有商业。”听到这样的评价,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名山大川是自然界对人类最慷慨的馈赠,人间揽胜,曾经让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萦,这里是他们精神的高地,也是他们灵魂的栖息地。但是在现代化商业的冲击下,唯美的圣地放佛已经不复存在。
上面是摘自《经济导报》的一则通讯,读了之后你有何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
这类试题往往要涉及到对自然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关系的建立等等。譬如上则材料我们就可以确立“保护古迹(自然),刻不容缓”“经济短视要不得”“呵护自然,方能持续发展”“追寻灵魂的栖息地”等主题。
1、自然之友梁从诫。1994年,梁从诫发起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文化书院?绿色分院”,简称为“自然之友”。从此,他和同事在全国开展绿色希望行动,到大中小学去做环境演讲,启动“羚羊车”流动教学项目,在北京为保留古迹而奔走,向国家提出首钢搬迁建议,到内蒙古沙漠去义务植树,赴长江三峡进行环境考察……许多事情他们给政府提出建议,而政府的许多重要决策,他们也参与了论证。梁从诫领导的“自然之友”以一种责任与正义的精神,忧患与使命的行动,把民间环保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并发挥到极致,使他们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的一面旗帜。中国文坛泰斗季羡林对此评价说:“宁愿丢一位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位自然之友。”
[瞄一眼别人的写法~斑白的双鬓,苍老的双手,凋去的容颜,时光在你身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你却用一颗对自然的大爱之心抹去这岁月的雕刻,于古稀之年奔走,呼号,为这逝去的绿色,这裸露的大地,他是梁从诫,梁启超之孙,梁思成林徽因之子。褪去辉煌身世的外衣,他以瘦弱之躯行走在呼唤绿色的道路上,哪怕前路黑夜漫漫,哪怕放眼望“微斯人,吾谁与归”,哪怕远方悬崖峭壁寸步难行,哪怕看到的都是无尽的遗憾,也要以一己之身奔赴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去唤醒糊涂的人类,去呼唤绿色的回归。6000多米可可西里之上,近百张藏羚羊皮在烈火中发出爆裂的声音,泪眼婆娑中,他看到了藏羚羊最后的挣扎,恐惧,听到了它们的哀嚎
和悲鸣。这泪,是一个67岁老人的心疼与无奈,为惨遭杀害的羚羊,为人类的麻木愚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逝去,为绿色的不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的绿色宣言,也是梁从诫先生一生所追求的。如今,先生的身影已然逝去,但他呼唤绿色的声音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
2、1845年春天,梭罗走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在小湖边开荒种地,每天打猎和伐木,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在木屋里,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在那里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和体味生活的真谛。他要让自己“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其中大部分的时间,他独自在林中,很少有客人来拜访。这里的生活是寂寞的,然而梭罗却说:“寂寞有助于健康”。就这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了920天。不久,出版了他在小木屋里写下的那些散文,题为《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结果,美国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自然主义思想家,世界上也多了一本好书。
3、致力于“零碳排放”的城市。丹麦是人均GDP排名世界前十位的发达国家,首都哥本哈根更是全世界最关注的地方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的加快,来参观访问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及碳减排方面,丹麦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为崇尚环保,注重健康,丹麦500多万人口就有自行车420多万辆。在哥本哈根,三分之一以上的市民骑车上下班。就连首相也经常骑车参加外事活动。有趣的是,在哥本哈根市内,所有交通红绿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哥本哈根承诺,要在2025年建成全球首个“零碳排放”城市。
4、星野道夫,执一把摄影机记录下他眼中的自然。“给予我们鼓励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看到的风景。”正如星野道夫所说,他一个用生命爱自然的摄影机的人。他拿起摄像机,行走在自己设置好的轨道上,他穿梭于阿拉斯加的山脉,行走于堪察加半岛的冰河。在他的镜头下,凶残的熊变得憨态可掬,高傲的天鹅也平易近人。星野道夫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漂泊,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对自然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自然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数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自然的忠诚,他用生命幻化成最后的相片,是自然中最悲壮的风景。自然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任凭岁月磨灭,依然鲜活。正如星野道夫所做的他的心属于自然,他与自然共舞。他用他永不止息的步伐,告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和谐相处。
1、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也可以从苏轼对自然的理解这个角度去分析。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
2、人回归自然。人类曾经像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的给予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文明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和自然的环境、自然的生活离得越来越远。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我们已经丧失了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首先,我们要回归自然,学会享受自然的给予。(比如说裸体主义。)
篇三:《高中作文指导之自然篇》高中作文指导之第一节自然篇{尊重自然高中作文}.
金牌教练精讲
文题展示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师法自然。大自然虽然不声不响,却能给人超常的力量: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收拢叶片。那是告诉我们切莫过分张扬……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所收获。面对自然,我们要怀着尊敬、虔诚的态度去亲近它,学习它。
请以“师法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师法自然”,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其实人类的发展史何尝不是一部向自然学习的历史呢?三千多年前的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向自然学习从来就是人类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肃问题。然而,到了现代,人类与自然却越加隔膜了,人们疏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间构筑自己越发虚幻怪异的幻梦。加之科技的进步,尝到甜头的人类失去了对天地自然的那份朦胧时代里的天然敬畏,嘲笑、轻视自然进而妄自尊大,以为天地间唯人类是第一。然而,面对自然的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人类终于收敛了对自然轻浮、贪婪的面孔,并由自发向自觉地认识到,自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浅薄,浅薄的倒是人类自己。于是,在当下,怀着尊敬、虔诚的态度重新来认识自然,学习自然,不光是一篇作文的小问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问题。高考命题的专家们当然不会忽视这一热点。
那么人到底应该向自然学习什么?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首先,是自然对个人的智慧的启迪和精神世界的提升。比如,迎客松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间展示出的生命价值,小虫子经过艰难的蜕变终于化蛹成蝶的生命精彩,都给我们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以深深的启迪。其次,是自然对人类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的巨大推动力。比如,一个苹果的落地使牛顿开创了物理界的新纪元;小鸟的流线造型,使人类几经磨难终于通过飞机的模拟创造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最后,也是更高的一种智慧,是自然教会了人类如何把握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如何与万物和谐相处。如犀牛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它与犀牛是友非敌,相互依存,相互帮助。自然界的食物链不容破坏,人也只能是其中一环而不能独立超越,否则一毁俱毁,人类也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人向自然学习,必然涉及到态度问题。首先,应是尊重自然。人类在远古时代,由于能力有限,常常是屈从于自然,从一种近于绝望的屈从中生发出人类最早的崇拜,所以那时的先民只有崇拜自然而不会真正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建立在人类对自己的力量和对自然的规律不存偏私的、理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其次,应是亲近自然。人类也曾和自然相处无间,天当被,地当床。但那是被动的接受。而当人类稍有能力时,他们便将自然——他们的“衣食父母”弃置一旁,躲入亲自营造的钢筋水泥的梦幻中不能自拔。然而,正像一棵植物必须在土地里扎下根才能健康生长一样,人如果离开自然,必定是要付出可怕的代价的。倘若这种对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最
后,还要敬畏自然。学习自然要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而不要过于相信人类自己的技术和信息,倘若对自己生命的来源和基础浑浑噩噩,那便是最大的蒙昧和无知。人类的聪明在于对自然,对人类以外的生命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为自己开辟了一个与自然既有联系又能使自己惬意的世界。
在文体的选择上,本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通过对历史、现实的梳理,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一个具体的自然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向自然学习的主旨;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议论的角度,上文中已经提到了。当然这只是从整体来说,学生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关注重点,加以分析。审题误区
本题话题明确,不易走题,但由于我们的学生确实和自然接触极少,所以容易泛泛而谈,所谈内容不过是一些常识,而少有动心动人之处。其次,不能突出“师法”,而只突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就会使重点旁落。
文题展示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翻开语文课本,走进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发现古人的世界无不放射着“自然”的光芒。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诗词却遭遇到了现代尴尬: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脆音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远、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现场”早已荡然无存,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发”和“陶醉”一番。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自然正在一步步地远离我们。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和认识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审题导引
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这则材料的核心就是现代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材料中的文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对立的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中的自然,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时代,人们所处的自然存在着天壤之别。清醒着的人类猛然发现,古诗中的自然正在一步步地远离我们。当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沉浸在古人为我们营造的优美意境中时,一种荒唐、悲怆的情感油然而生。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现代人对自然的破坏。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两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而现今人类在高速发展自己经济的同时,却在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根据材料中引用的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人们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土壤退化正在加速,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海洋生态危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大规模生态破坏„„近些年来,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日趋严重,其原因与国人的环保生态意识差,有关方面对生
态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施行不力有直接的关系。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人类要做的就是不要破坏自然,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这个话题可以从大处着笔,从“人与自然”这个话题人手,它包含着人对自身与自然现象的关系的思考、对自身“反自然”行为的质疑以及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探索等方面的内容。写此类话题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要尊重自然,认识自然,善待自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反思现实生活中人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表达“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写这类文章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读者看清“非理性开发”的危害和实质。
2.调动联想、想象,描写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以艺术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构筑美丽的画面,将自己对话题的理性思考融入到艺术的画面之中。也可以小中见大,大到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的许多方面;小到某一方面,甚至一草一木。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关注现在,还可以预示未来。
写议论文,可以从宏观上去阐述,也可以就某一件事展开论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求条理清楚,说理充分。可以分析破坏自然、爱护自然的原因,也可分析危害或好处,但必须结合实际,联系现状。写记叙文,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一个饭盒、一棵小树、一块绿地、一方天空、一只小鸟,都可入题,或伤害破坏或爱护保护,小中见大,从行动中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也可以想象作文,从动物、植物的视角来展示内心,解读人类,呼唤人类。写散文,“形”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神”聚就可。
审题误区
“环保”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可以写人们在开发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可以写人们对自然的关心爱护,还可以议论自然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写这个话题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太空泛,欠具体。所以切入点一定要小,要做到以点带面,升华主题。
文题展示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体,人类热爱自然、生存于自然之中,但同时,又不断地从自然中攫取生存所需的一切。“人定胜天”曾被当作一种人生信条,征服自然展示了人类的力量,一度成了人类最爱说的话。何谓“征服”?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难道这就是人类所谓的“征服”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也不是在挑战自然,我只是做到了千方百计地顺应它,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征服”,也有人主张“顺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请以“征服与顺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审题导引
综观材料,不难总结出,文章所要阐明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材料中的观点可分两种:一种是征服,一种是顺应。这是面临问题时的两难选择。征服,固然代表了一种
精神;顺应,也不仅仅是一种策略。如果脱离材料看“征服”与“顺应”,二者都是一种美,但材料中的观点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赞同“顺应”,否定“征服”。所以,在作文中,我们也要把态度倾向于“顺应”方面。再者,话题“征服与顺应”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征服与顺应,不能离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谈征服与顺应。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征服还是顺应,你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材料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构思文章。有见闻可以以记叙文的形式形象地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思考可以以议论文的形式论证二者的辩证关系,当然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表现。写这篇文章要先明确人类与自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然后再构思成文。
针对以上审题分析,文章的主题应该这样定位:人类要不断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变自然,发展自然,从而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一切都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适应。改变自然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更好地顺应自然。唯有顺应,才能更好地发展。
提供参考的素材:1.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有大批生物因不顺应环境而绝迹,有的则顽强地活到了今天。可以写一则童话故事,写某一种动物(如长寿者乌龟)是怎样为顺应环境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2.人类对待自然界也有个征服与顺应的问题。如愚公移山的故事,移山便是一种挑战,而搬家则是一种顺应。挑战固然精神可嘉,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在环保问题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选择顺应。3.冬天来临,人们就要穿棉衣,来顺应寒冷的气候。人类选择春天播种,是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也是对自然的一种顺应。夏天,万物生长蓬蓬勃勃;冬天,万物敛形遁迹,这都是顺应自然的结果。人类对自然的顺应,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靠本能被动地顺应,而人类靠智慧,借外力积极地顺应。有些动物可以以丰满自己的毛发的方式顺应寒冷,有些则以藏入地下冬眠的方式顺应寒冷;而人类靠增加棉衣,靠空调,靠暖气顺应寒冷。从根本上说,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对自然都是以顺应为主,只是顺应的方式不同而已。4.人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当沙漠蔓延,侵蚀人类赖以生存的领地的时候,人类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