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访绍兴鲁迅故居(附诗歌)》
阅读《访绍兴鲁迅故居》,回答1—5题。
一转入那个地上铺着石板的小胡同,我立刻就认出了那一个从_幅木刻上久已熟悉了的门口。当年鲁迅的母亲就是在这里送她的儿子到南京去求学的。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我随时在提醒自己:我现在踏上的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文化战线上的坚强的战士就诞生在这里,而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从中学时代起就怀着无限的爱戴与向往。我读了他所有的作品,有的还不止一遍。有一些篇章我甚至能够背诵得出。因此,对于他这个故居我是十分熟悉的。今天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却感到我是来到一个旧游之地了。
房子已经十分古老,而且结构也十分复杂,不像北京的四合院那样,让人一目了然。但是我仍觉得这房子是十分可爱的。我们穿过阴暗的走廊,走过一间间的屋子。我们看到了鲁迅祖母给他讲故事的地方,看到长妈妈在上面睡成一个“大”字的大床,看到鲁迅抄写《南方草木状》用的桌子,也看到鲁迅小时候的天堂——百草园。这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和地方,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我却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鲁迅都踏过、摸过、碰过。我总想多看这些东西一眼,在这些地方多流连一会。
鲁迅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了。他生前,恐怕也很久没有到这一所房子里来过了。但是,我总觉得,他的身影就在我们身旁。我仿佛看到他在百草园里拔草捉虫,看到他同他的小朋友闰土在那里谈话游戏.看到他在父亲严厉监督之下念书写字,看到他做这做那。
这个身影当然是一个小孩子的身影。但是,就是当鲁迅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那坚毅刚强的性格已经有所表露。在他幼年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里,我们看到了他用小刀刻在桌子上的那一个“早”字。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有一天,他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责问。他于是就刻了这一个字,表示以后一定要来早。以后他就果然再没有迟到过。
这是一件小事。然而,由小见大,它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自省吗?这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对人民是一个态度,对敌人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态度。谁读了这样两句诗,不深深地受到感动呢?现在我在这一间阴暗书房里看到这一个小小的“早”字,我立刻想到他那战斗的一生。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熔,水浸不透。他的身影突然大了起来,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选自《游遍天下》,作者季羡林,有删节)1、“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一句中“简陋的大门”具体指什么?答:
2、画线句的内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答:
3、结合第4自然段,说说:对于鲁迅故居中的东西和地方,作者为何会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呢?答:
4、对于鲁迅刻“早”字的故事,文章中写得非常简略,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答: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选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答:
诗歌欣赏
写在绍兴鲁迅故居(高若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十多年过去了我想念先生没捧一束花就令我激动
百草园并没有荒废他的文字开在今日根扎历史
一滴泪
就这样静静地看
像看一位挺着中国脊梁的老父亲终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出走进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好听的故事
故事是常妈妈讲给鲁迅鲁迅又讲给我的
两个人讲的故事连起来好长好长红桑葚落了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是当年
鲁迅和闰土从砖头里翻出的声音
单是这周围短短泥土墙根一带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
我就能听见一片琅琅的书声就可以看到一大片正在成长的鸟在风中习习地练翅
鲁迅和闰土们坐在很窄的阳光和很大的眼镜下读一些很旧的课本
我还看见
一个孩子被妈妈领着
向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字三鞠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进出出的人都在重读鲁迅
《访绍兴鲁迅故居》阅读题参考答案
1、指鲁迅故居的大门。
2、不矛盾。感到是未到一个旧游之地,是因为作者读了鲁迅所有的作品,鲁迅的不少作品中对故居都有所描写,所以作者对于鲁迅的这个故居是十分熟悉的。
3、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鲁迅都踏过、摸过、碰过。
4、“早”字的故事写得简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个故事大家都较熟悉,没有必要详细介绍;二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是介绍这个故事,而是写作者游览鲁迅故居的感受。
5、鲁迅刻“早”字时所体现出的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鲁迅的这种精神也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意思对即可)
篇二:《鲁迅故里导游词》鲁迅故里导游词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鲁迅故里,他是鲁迅先生在青少年时代,他的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包括小时侯上的的学堂:三味书屋,以及十分出名的咸亨酒店,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不少地方,比如:百草园。其中的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最著名的私塾,同时它也是最严厉的私塾;大家都知道鲁迅的桌子上有一个“早”子,是他自己刻得,就是因为当时有一次因家中有事而迟到,被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但他没有怪老师,而是在心中暗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迟到;他呢从12岁至17岁都是在三味书屋求学的。其中的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沈园离鲁迅故居十分近,步行10分钟左右,沈园也被誉为爱情名园,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沈园里有座著名的《钗头凤》碑,是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发源地。
篇三:《绍兴鲁迅故里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朱,大家可以叫我朱导。就由我来做你们的一天导游吧!绍兴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是桥乡、水乡、酒乡,鱼米之乡,拥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绍兴还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陆游老先生,擅长书画的徐文长老先生。今天,我们就去游赏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故里。踏着脚下的石板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了第一站:鲁迅住居跨入大门绕过德寿堂,又一个观览亭展现在我们面前,两旁的屋檐下挂着一排齐齐的红灯笼,沿着小路走去,马上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在床前的小桌上,摆满了鲁迅先生的笔墨,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把目光转向床,里面隐约可见鲁迅先生的凉席和枕头,十分俭朴。继续大步向前走去,游客们,这就是小堂前,这是周家吃饭会客之处。穿过一条阴暗的羊肠小道,来到鲁迅家的厨房,向里望去,里头摆满了古代烧饭的工具,古老的大锅上早已斑痕累累,落满灰尘。绕过一扇门,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百草园。红漆的栏杆,绿色的草木,成片成片的,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树叶上,晃动着的叶片若暗若明,光彩夺目。阳光还穿过茂密的叶片,在地上留下了个斑斓的图案,百草园中种满了白菜,这是鲁迅小时候玩耍、嬉戏的地方,小时候,鲁迅在百草园中捉蛐蛐,拔何首乌,四季都因百草园带来了快乐的每一天,因此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在百草园的出口处,有个石像老奶奶在给她的小外孙讲故事,手中的蒲扇扇啊扇,逼真极了,跟随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也去看看三味书屋吧。走过小桥,桥下的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着,溪水绿得深邃而稳重,这种色彩与两岸的树木的绿色成了鲜明的对比。树木是浓淡相杂的颤动着的绿,而溪水却是凝固一般的绿。一条乌蓬船慢慢滑过水面,不小心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如一幅凌空展开的画卷一般。走过小桥,三味书屋四个大字有力地嵌在凹凸不平的石墙上,进了三味书屋,思任堂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三个字下方挂着画与对联,令大家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文学气息,再进去些,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由梁同殊所提写。紧接着来到了鲁迅的座位,座位上刻有一个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还有一个小故事哩。一次,鲁迅为了给生病的父亲买药,因故迟到,被老师狠狠骂了一顿,鲁迅便在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勉励自已不要迟到。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为鲁迅打下了很大的文学基础,我们好像看见寿老先生一手捧书一手拿着戒尺的样子。走出百草园的大门,来到了咸亨酒店,门口立着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大家可以进店尝尝他爱吃的茴香豆和绍兴黄酒,品尝绍兴美食。时光在流逝,鲁迅之游一日游在欢笑声中结束了,入口广场的墙上的鲁迅先生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手中的烟头依旧未灭,那沉思的面孔,一看就知道是在构
思文章。游客们,鲁迅故里之游是不是很充实呢?!欢迎你们再度光临!!!!!
篇四:《鲁迅故居导游词》篇一: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
故居
导游内容:鲁迅故
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鲁迅一生有1/3
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
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
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
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
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
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
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
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
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
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
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
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
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
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
《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
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
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
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
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
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
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
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
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
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
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
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
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
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
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
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
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
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
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
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
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
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
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
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
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
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
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
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
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
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
非常形
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
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
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
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
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
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
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
“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
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
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
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
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
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
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
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
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
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
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
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
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
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
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
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游鲁迅故居诗词}.
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
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
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hǎixī
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
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
“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
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
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
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
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
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
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
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
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
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
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
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
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
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
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
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
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
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
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
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
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
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
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
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
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游鲁迅故居诗词}.
篇二:鲁迅故里导游词
鲁迅
故里导游词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
是鲁迅故里,他是鲁迅先生在青少年时代,他的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
是他的笔名。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鲁迅故居
是鲁迅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包括小时侯上的的学堂:三味书屋,以及十分出名的咸亨酒
店,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不少地方,比如:百草园。其中的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最著名
的私塾,同时它也是最严厉的私塾;大家都知道鲁迅的桌子上有一个“早”子,是他自己刻
得,就是因为当时有一次因家中有事而迟到,被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但他没有怪老师,而是
在心中暗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迟到;他呢从12岁至17岁都是在三味书屋求学的。其中的
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沈园离鲁迅故居十分近,步行10分钟左右,沈园也被誉为爱情名园,
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沈园里有座著名的《钗头凤》碑,是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发源地。
篇三: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
故居导游词
导游内容:鲁迅故
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
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
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
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
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
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
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
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
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
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
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
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
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
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
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
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
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
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
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
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
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
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
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
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游鲁迅故居诗词}.
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
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
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
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
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
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
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
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
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
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
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
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
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
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
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
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
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
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
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
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
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
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
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
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
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
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
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
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
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
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
“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
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
篇五:《北京鲁迅故居导游词》北京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下面是北京鲁迅故居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