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字的意思
简体部首虫部 部外笔画5画 总笔画11画
五笔JLF 仓颉LIBT 郑码ILKA 四角50102 结构上下 电码5872 区位2538 统一码86CA 笔顺丨フ一丨一丶丨フ丨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蛊(蠱)
⒈ 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蛊惑。
⒉ 人腹中的寄生虫。
⒊ 毒害人之物:蛊毒。
统一码
蛊字UNICODE编码U+86CA,10进制: 34506,UTF-32: 000086CA,UTF-8: E8 9B 8A。
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蛊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poison; venom; harm; bewit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词性变化
◎ 蛊
蠱
〈动〉
(1) 诱惑;迷乱 [seduce;demagogic]
楚令尹子元欲蛊 文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孔某(指孔丘)盛容脩饰以蛊世。——《墨子·非儒下》
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南朝梁· 刘勰《灭惑论》
(2) 又如:蛊丧(惑乱丧失);蛊溺(惑乱沉迷);蛊伪(蛊惑诈伪);蛊诱(迷惑引诱)
(3) 用符咒之术毒害人 [injure dangerously by charms]
因诬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后汉书·清何王庆传》
(4) 又如:蛊毒(毒害。用毒药害人,使人不自知);蛊道(指巫蛊咒诅之术)
◎ 蛊
〈形〉
通“痼”(
)。疾病久治难愈 [chronic]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左传·宣公八年》
常用词组
蛊惑
康熙字典

蛊【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篇海》同蠱。(蠱)《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音古。《說文》腹中蟲也。《通志·六書略》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爲蠱。《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爲蠱。《註》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爲蠱。《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又《左傳·昭元年》穀之飛亦爲蠱。《述異記》晉末,荆州久雨,粟化爲蠱蟲。
又《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爲蠱。
又蠱雕,獸名。《山海經》鹿吳之山有獸名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
又《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亂之疾也。
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蠱。《序卦傳》蠱者,事也。
又《集韻》古慕切,音顧。義同。
又《正韻》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韻》音義與冶同。《後漢·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註》蠱與冶通。(蠱)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蠱【卷十三】【蟲部】
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爲蠱。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公戶切文六重四
说文解字注
(蠱)腹中蟲也。中蟲皆讀去聲。廣韵、集韵皆曰。蟲直衆切。蟲食物也。亦作蚛腹。中蟲者、謂腹內中蟲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內而?故曰蟲。此與虫部腹中長蟲、腹中短蟲讀異。周禮庶氏。掌除毒蠱。注云。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賊律曰。敢蠱人及敎令者棄市。左氏正義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今律謂之蠱。玄應屢引說文蠱、腹中蟲也。謂行蟲毒也。下五字葢黙注語。顧野王輿地志曰。主人行食飮中殺人。人不覺也。字從箸蟲於飮食器中會意。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晦淫俗本作淫溺。誤。今依宋本正。春秋傳者、昭元年左氏傳文。醫和視晉矦疾曰。是爲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天有六氣。淫生六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於文、皿蟲爲蠱。穀之飛亦爲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和言如蠱者、蠱以鬼物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飮食也。而能惑害人、故曰如蠱。人受女毒、一如中蠱毒然。故毄辭謂之蠱容。張平子賦謂之妖蠱。謂之蠱媚。皆如蠱之說也。言於文皿蟲爲蠱者、造字者謂蟲在皿中而飤人、卽以人爲皿而蝕其中。康謂之蠱、米亦皿也。女惑男風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故云皆同物也。此皆蠱之引申之義。梟磔死之鬼亦爲蠱。梟磔各本作臬桀。史記封禪書索隱引樂彥云。左傳皿蟲爲蠱。梟磔死之鬼亦爲蠱。梟當作。
首倒縣。磔辜也。殺人而申張之也。强死之鬼、其䰟魄能馮依於人以爲淫厲。是亦以人爲皿而害之也。此亦引申之義。序卦傳曰。蠱者、事也。伏曼容注曰。蠱、惑亂也。萬事從惑而起。故以蠱爲事。引大傳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从蟲。从皿。會意。公戶切。亦去聲。五部。聲類弋者切。音冶。皿、物之用也。物上當有蠱字。皿所以盛飮食行蠱者也。此說从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