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湿字的意思

湿
湿
拼音shī 注音 繁体
简体部首氵部 部外笔画9画 总笔画12画
五笔IJOG 仓颉EATC 郑码VKKU 四角36112 结构左右 电码3440 区位4210 统一码6E7F 笔顺丶丶一丨フ一一丨丨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湿(濕)shī(ㄕ)

⒈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湿度。潮湿。湿润。湿热。湿漉漉。

⒉  中医学名词:湿气。湿邪。湿泻。

统一码

湿字UNICODE编码U+6E7F,10进制: 28287,UTF-32: 00006E7F,UTF-8: E6 B9 BF。

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amp、wet、humi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氵、显声

English

wet, moist, humid, damp; ill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词性变化

湿

shī

〈动〉

沾湿,淋湿 [wet]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常用词组

湿地、湿度、湿度计、湿纺、湿风、湿乎乎,湿呼呼、湿季、湿津津、湿淋淋、湿漉漉、湿蒙蒙、湿气、湿热、湿润、湿生、湿透、湿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湿

濕【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𦒣《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𠀤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𠀤𥌁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

《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

鄂合切,音𡀾。濕隂,漢侯國名。

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通雅》濕溼漯顯𩔰以形相借。《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𩔰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濕【卷十一】【水部】

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从水㬎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

说文解字注

(濕)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𦕼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从水。㬎聲。它合切。七部。按日部㬎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燥溼字。乃以漯爲?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